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史 > 中国美术史

中国台湾美术史(日据时期)-中国美术史(10)

台湾日据时期,为清朝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之后,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被日本帝国殖民统治的时期,又称为日据时代或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台湾早期的美术发展系延袭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画风。不过当它陷入形式化的格局时,却因为中日马关条约,让日本人占领台湾,因而传入日本文化及西洋画风,而将台湾的美术发展史导入了另一个国际化的层面。

日据时代的美术发展概况

  在日本殖民政策下,西洋画、胶彩画,透过国民教育体系成了当时台湾艺坛的主流。由于当时东渡日本或欧洲留学的台湾画家,如陈澄波,凡在官办的「台展」、「府展」中展露头角者,大都成为台湾美术运动中的重要支持。他们组成画会团体,对美术运动推波助澜。加上参展的经济诱因,也促本省早期画家努力投入画业。因而为台湾美术的近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碧潭

1946 年

陈澄波 之作品

画布‧油彩,38 x 45.5 公分

  台湾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始终暴露在一种外来民族不断冲击、代替的循环命运中。自 1895 年,清廷割台,日本政府带来了殖民主义,与台湾本土的反殖民主义相互冲激,因而产生了新的艺术运动。

  日本人虽然带来了殖民主义,也引进了西欧文明。因而有着「写生」观念的胶彩画,和接近「印象主义」画风的西洋油画,同时成为当时新兴的「域外」美术。而这些「域外」美术的输入,后来都成为当时台湾美术的的「新传统」。
 

 


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


  日本军国主义对台湾沦为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历史,造成了文化断层,使台湾的文化建设难以承先起后,形成「传统」与「现代」之脱离现象,不是陶醉于古老的光辉历史,就是随波逐流于泛滥的西潮。

  影响台湾本来没有的西洋画,是于明治时期自巴黎移入的。经过日本民族的偏爱与筛选才植移来台。日据时代的台湾没有美术学校或大专美术科系。在师范学校或中学里对美术发生兴趣,若想进一步学习不得不到日本学习。而打开留日学习美术的序幕者,乃是黄土水,他于1915年赴日学习木雕。西洋画第一位留日的是刘锦堂。陆续有颜水龙、陈澄波、廖继春、杨三郎、陈植棋、何德来、郭柏川、刘启祥、李梅树、李石樵、洪瑞麟、陈德旺、廖德政…等人。

  日本据台初期,台湾尚是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所以社会中一切的变革都显得迟缓,凡是各种思潮也必须经过日本人才传入台湾,因此在十九世纪末的艺术表现是属于开拓期、艰难期。到了二十世纪,正当台湾美术运动发展到较高峰时期,也是台湾民众抗日运动政如火如荼的时候。台湾的艺术家在民族运动的激励下,曾以温和的方式在官展中与日本人争一席之地。大多数的作品题材都是以静物、肖像、及异国风景为主。其中缺乏特殊性的最大因素来自官展。官展的形式,有如不可抗拒的无形铁牢。在这时期的画家,能掌握到最接近现实表现的就是描写台湾乡土的特色美。

  自从日本水彩家石川钦一郎首度将台湾本土的美表现出来后,便给台湾本土画家一个莫大的启示和震撼。虽然石川钦一郎为日籍人士,使用的是西洋水彩技法,但其描绘的台湾乡村景象,却使台湾警悟到自身成长的环境,从此台湾画家的艺术观才真正落实到根本的乡土精神,亦找寻到台湾社会朴实的、亲切的抒情浪漫的一面。


1932年‧日本帝展雕塑室

 


西洋印象主义的影响


  台湾的西洋绘画启蒙应属于石川钦一郎。

  石川钦一郎于 1907 年首度来台任教于台北师范学校,是台湾近代西洋美术的启蒙者,同时也是台湾学校美术教育的开创者,让台湾学生得以接触西方美术教育。石川开启了台湾学子首度以自己的眼睛注视自己的乡土,以深情的笔调,描绘台湾乡土的第一印象。而这些石川的学生,日后也成为台湾第一代西画名家最重要的组成份子。

  石川的绘画和教学主张是学习泰纳、马奈到莫内等名家,而掌握西方近代艺术思潮的发展是石川用以教学的主要思想根据。他强调西洋绘画的发展,由初期仅在掌握外形,之后意识到形状与立体的关系,近代更进展到印象派对色彩浓淡调和、光线、视觉、空气等因素的深入研究。这种由纯绘画艺术进入到科学艺术的历程,正是石川致力的教学主要目标。

台湾丰原乡道

石川钦一郎 之作品

水彩,31.2 x 41 cm

  当时石川的思想与技法,能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并造成广大影响,与石川的人格特质、师生情谊、任教学校有着密切关连,当时校方刻意倡导课外活动,意图在消弭学生运动、稳定学生情绪、建立有向心力的就学环境。因此,台湾第一代的西画家,在石川等日籍老师的启发下,学习到的不仅是如泰纳浪漫主义对比色的使用、印象主义的色彩分析,更学习到印象主义那种面对时代所带来的一种观看事物的全新角度。但是这些印象主义在台湾的第一代西画家,由于他们认定这套学院技法为艺术入门的必备程序,没有这层基础便没有所谓创作,这类的思考模式,制约了下一代画家,且阻碍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日据时代风格


日本殖民文化与印象派的交互作用

  印象主义在艺术史上虽发源于法国,所引发的不仅是技法及观念的改变,其伴随发展的更具世界性意义、超越时空、直接、间接地触动台湾画坛的吸收与融合。

  台湾的美术发展,经由日本人将西洋印象主义绘画观念传入本土,才开创了台湾艺术家与国际间的交流。从印象派在台湾的起步,到后来形成印象派概念的各自表述,除了时空环境的现实间隔外,期间的转折起伏与赴日学画的青年留学生关系至深。

  台湾曾有一时期,西画家戴法式绒帽、聚集咖啡馆、畅谈艺术、聆听西洋音乐,蔚为一种时尚,也为艺术家身分的一种表征。除艺术家个人的西洋化、现代化,也有艺术家结盟、社团化的社会现象。在二○年代有七星画坛﹝1924-1927﹞、台湾水彩画会﹝1924-1932﹞、赤岛社﹝1927-1933﹞相继成立。整体而言,台湾从事西洋画创作的第一代艺术家,其作品与活动模式,堪称为「印象主义概念」的折衷与表现。

折衷式风格

  因台湾身处的环境特殊,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对印象派的吸收有时空性隔阂,因此在文化融合上即自然有所折衷,也加入本土要素的趣味性。印象派在台湾辗转发展,形成「折衷印象主义概念」。在台湾西画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们对光仍保留知觉处理。如李梅树、李石樵等早年都采外光派手法,台湾画家折衷体会概念画的印象派而有所表现。

台北桥

1927 年

李石樵 之作品

水彩‧纸,32 x 47 公分



日据时代的代表性艺术家

 


胶彩画


陈进 

  1907 年生于新竹,「台展三少年」之一,高校毕业后赴日留学。入选第一届「台展」的作品都是以简单平凡的构图,经过精密的描绘,其巧妙之处颇能引人入胜。陈进接受的日本东洋画教育为台湾画坛的第一人。而她独具的坚毅和柔顺性格,使她能既保有乡土文化的传统,又能坚守绘画表现的纯真,实为当时少有的女性画家。

郭雪 

  1909 年生于台北,为台展三少年中唯一自学成功的画家。家庭贫寒刻苦耐劳,无法上专校。以「圆山附近」入选台展特选,之后在自学一段时间便遭逢一连串的低潮、烦闷、怀疑、不安、徘徊而无所适从地模仿古法,产生矛盾与彷徨。之后历经一翻认真写生,才见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突破仿古。除了拜师学艺外,并主动到图书馆进修,终于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使他的创作在当时而言,不但风格独特,技法也成熟。


油画


陈澄波 

  1895年生于嘉义,受教于石川,在教过两年书后赴日求学。以写生的方式训练自我的观察力,成为第一个入选「帝展」的画家。1927年往上海发展,先后任教于多所专校,1931年并获选担任「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福建省美展」西画评审委员。1933年返台,参与「台阳美协」之创立与运作。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殁于嘉义。

郭柏川 

  1901生于台南,其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的因素不同于其他同时其画家,多数当时画家是因石川老师的引导,郭柏川则起初由于家庭不顺利、对国家民族意识强烈,想学习法律为国人争取更多人权。但因以绘画寄托心中的孤愤,最后选择学画。旅日期间过着困苦的生活。1937年受友人推荐到北平艺专任教后,他仍坚定采取三不政策:不教日语、不领日方配给、不画宣传画。他的人品、气节、作品,像柏树长青般的树立不摇。

廖继春 

  生于 1902,台中丰原人。北师范毕业后赴日留学,为「赤岛社」「台阳美术协会」的主干之一。从第六届「台展」始,连续三年被聘为西画部审查员,且入选日本「帝展」、「文展」六次。其画风渐由学院的写实进入后期印象,再达野兽派风格。

李梅 

  1902 年生于台北三峡,在台湾美术运动中,扮演一个守势的角色。十四岁时镇上的祖师爷庙正开始整修,那些画师们的画艺便把他吸引住,而影响他的学画兴趣。从此如通俗小说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读完后,他即顺手勾画出书中人物。公校毕业后,他已筹划到东京进修。在学生时代,他追求的是新古典派、浪漫派、写实派到印象派绘画的一连串思想。李梅树留日期间﹝1928-1931﹞,台展正处低潮,组织已名存实亡。「台阳」成立后,李梅树除主展画展业务外,还鼓吹美术运动,并且曾数度连任三峡协议员,他是当时画家中少数活跃于艺坛与政坛的人才。

杨三郎 

  1907 年出生,小学毕业就到日本学画,二十三岁便入选「台展」,又入选日本三大美术展览会之一的「春阳展」。1932 年到法国留学,于 1933 年入选法国秋季沙龙。杨三郎是一个重视写实的画家,画风具普遍性,影响力广。

李石樵 

  生于 1910 年台北县的富裕之家,1924 年入北师范,微石川钦一郎的学生,多次入选「帝展」与「台展」。其作品感性多于理性,理性的能力纯属于后天的培养。后来他选择放弃学院的约素,而力求反叛的当时,他将西方各派的绘画很理性的包容到自己的思想体系,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后来表达出来以最严谨的造形和色彩,追求理念的实现。


水彩画


倪蒋怀 

  生于 1893,台湾早期水彩画家,出生台北,就读台北师范时,跟石川钦一郎学画,十七岁时作品即入选日本水彩画会年展﹝1910﹞。其画风类似英国正统水彩风格。1924 年转入煤矿业,但仍热忱参与创作及美术画会之推展,并投入画坛幕后工作。

蓝荫鼎 

  1903 年生于罗东,因父亲蓝钦为前清秀才,文学、书画均有精深造诣,所以自小便在自然中学习到艺术。1920 年任「罗东公学校」美术教员。1923 年在母亲鼓励协助下,利用经济、便利的游学方式,只身赴日研习水彩。1926 年即入选日本最具权威的「帝展」。蓝荫鼎因出生台湾农家,了解农民的生活,非常关注农民的一切,其水彩也都以表现台湾乡村的景色为主题。

李泽藩 

  1907 年出生于新竹,他对体育田径都颇富兴趣,对透视及形状的观察也很敏锐。他在北师范研读时,正逢石川教导,对他的作画精神和讲习的投入,十分感动!李泽藩一生勤俭、认真,画纸常洗过再画,画室也常在拼凑中,化腐朽为神奇变化出来,这也是他教育事业最好写照。


综合


石川钦一郎 

  1871 年出生日本静冈县,赴英留学。1922 年赴台,于台北师范任教,组织了「学生写生会」、「暑期每数奖席会」,培育了台湾第一代美术英才。石川先生本身由于兴趣和才华的多元性,且他的东方本位精神内质,使其绘画产生除了画面的精湛技法,更内涵了丰富的深度。

颜水龙 

  1903 年出生于台南,与陈澄波、廖继春同在东京就读。1929 年至法国留学,1931 年以「Mont-souris 公园」及「少女」二作入选巴黎「秋季沙龙」。他在日本和法国两地曾多次获「台展」特选,而他对台湾美术的推展,却始终认为台湾的美术的推展尚有一段很长远的路途。因而他认为需要先培育美术工艺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并参考德国 Bauhaus 系统创办台湾的工艺科学校。由此可知,颜水龙在台湾所从事的美术工作领域,比其他同僚来得广泛。他是位注重实际的艺术工作者。

林玉山 

  1907 年出生于嘉义,亦为「台展三少年」之一,以「水牛」、「大南门」入选第一届「台展」。早期喜好临摹古时技法来描绘出平时所见的亲切景色。并充满民俗性和普遍性,曾数度赴日留学及参与多项画会,是为很活跃的青年画家。

  留日期间,致力于唐、宋、明时代的绘画技法揣练,1936 年返台于嘉义举办个展,其画风与描述的景物皆受东洋画的影响,后期还轰轰烈烈地完成「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林玉山一生的艺术发展,反映出台湾文化转变的几个阶段。从保守的中国传统艺术,随着外来的殖民,逐步为东洋画侵蚀。战后日本文化的败退,才得以重新与中原文化接驳,其艺术风貌不仅还原且又跃进了一大步。

洪瑞 

  1910 年生于台北,十九岁赴日学画。虽然参与了趋向前卫艺术的「新兴美术家协会」,但日后他仍倾向于表现现实社会中劳动者的生活动态。经倪蒋怀的引介,来到瑞芳矿场工作,开始描绘矿坑挖煤工人的辛劳和臭,捕捉最写真的矿区劳动生活,而后也一直成为洪瑞麟的特选题材。 

日据时代的美术展览与画会

 


美术展览


  日本据台后半期所成立的由官方所主办的美术展览会﹝统称为「官展」﹞,无疑是塑造了台湾东洋画的空间,也培育了台湾第一代的西洋画画家,使台湾美术有了新的发展。日据时代的官展虽然仅有十六届,但对台湾美术史来说,却是重要的里程碑。但日据时代的「官展」特色是把日籍的画家与台湾籍画家的作品放于同一标准的天秤上比较、分析、评量,使画家们彼此吸收、互动、相辅相成,亦成为日籍与台籍画家公开竞赛的场所。

「台展」与「府展」的历程

  日本依马关条约,于 1895 年占领台湾,一直到 1945 年二次大战,日本战败,放弃统治台湾为止,一共经历五十年。期间从反抗、抗日活动频繁到逐渐平息,而日本开始建立社会秩序及经济建设。此外,亦致力于文化振兴工作,于 1927 年由台湾教育会主办的「台湾美术展览会」﹝简称「台展」﹞。之后每年皆主办「台展」,直到 1935 年。1937 年日本侵略中国,爆发中日战争,停办一年。1938 年开始,官展直接由台湾总督府文教局﹝教育局﹞主办,称为「台湾总督府美术展览会」I﹝简称「府展」﹞,共举办了六届﹝自 1938-1943﹞,1943 年后,日本因太平洋战争节节败退,无心再办官展,于是日本统治下的前后十六届官展,就此收场。

「台展」与「府展」的风格

  在短短十六年的「官展」发展上,台湾的西洋画、东洋画从无到有,除了成为台湾画家的竞赛观摩机会外,透过美展,更提升了画家们的社会地位及唤起了社会对于美术文化的重视。

  ﹝1﹞「东洋画」

  部份「东洋画」指的是组合了日本风格的画与中国传统国画。第一回「台展」脱颖而出的,便有「台展三少年」﹝指郭雪湖、林玉山、陈进三位台籍画家,以写生方式突破传统临摹作画,并精致线描与填彩,当时许多台、日保守派画家全遭落选,而三少年竟一夕成名﹞的成名带动了发展出「地方色彩」的美术。而「地方色彩」即指台湾的特色,它包括了炽热的南方色彩,亦有自然的台湾景色与动、植物、街景、民俗风情、宗教及生活习惯等乡土艺术。

  ﹝2﹞西画部份

  活跃于「台展」的西画家可分为: 东京美术学校留学—属于外光学院派﹝写实形的印象派色彩﹞,如颜水龙、李梅树、郭柏川、陈澄波、 廖继春、李石樵…等人。留日而非东京美术学校—属于较自由开放的后印象或野兽主义风格,如杨三郎、刘启祥、洪瑞麟…等 人。

  台北师范学校及石川的学生强烈受石川先生个人风格影响。如倪蒋怀、李泽藩、蓝荫鼎…等人。表现风格从外光派、野兽派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皆有,但仍以印象派风格居多;题材与东洋画部份相仿,亦为表达地方特色。而台籍画家与日籍画家的风格差异在于台籍画家较重视技巧与形式美之表现;日籍画家则较重于感情的抒发、人性描写和社会批判。

  「府展」共经历六回的美展,为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战火阴影下渡过。日本为加强台湾人的同化意识,实施皇民化运动。某些台籍画家为响应此运动,甚至改用日本姓名。在战雾弥漫时期之下,多数的创作题材皆以「战火」为表现重点。


美术画会


七星画坛

  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和文化遭殖民统治者武力改造,美术运动在日籍美术教师石川钦一郎的推动下,于 1924 年成立。以倪蒋怀为首,联合陈澄波、陈英声、陈承藩、蓝荫鼎、陈植棋和陈银用等七人。以台北七星山为名成立。

台湾水彩画会

   同 1924 年,由围绕于石川外的北师范学生组成。除石川外,尚有倪蒋怀、陈英声、蓝荫鼎、李泽藩、李石樵、张万传、洪瑞麟等人组成。该会以互相揣磨研究为主要目的。

赤岛社

  「七星画坛」在成立的第三年便因种种因素而告解散,而于 1927 年另组织了「赤岛社」。除了活跃于画会的倪蒋怀外,尚有正留日的陈澄波、陈植棋和陈承藩。本着共同兴趣和理想,维持了六年的组织。

台阳美术协会

  1934 年的第八届「台展」时,陈进、廖继春、和颜水龙等三台籍画家已跃升为审查委员。同年廖继春、颜水龙、陈澄波、陈清汾、李梅树、李石樵、立石铁臣等,联合组成台阳美术协会﹝简称「台阳美协」﹞。

 

日据时代中西画派对照表

区隔比较

西洋

台湾

特质项目

印象派:对光和影的处理 对生理是觉的处理 探讨视觉与科学的关系 折衷的印象主意风格: 对光保留知觉处理 对视觉世界的合理处理

活动时代

1874-1886 1920-

画家特质

诞生在十年左右的相同年代中具有不同的观念和技法表现 诞生在二○年左右的相同年代中接受日本完整之基本学院式训练折衷体会概念化之印象派而各自表现

题材

从视觉唯美的题材转换为描述周遭生活﹝火车、时髦仕女、生活小憩、劳动者、城市景象、异国风情﹞ 一开始重点放在绘画艺术组成的部份—形体及颜色,具官展所鼓励的地方色彩描绘自己时代的生活

经验

强调「真实」以绘画全是瞬间性 以客观的角度观察,主观的观感作画 强调「真实」客观的角度观察,主观的观感作画

象征意象

不特定人文 不特定人文

形式

为了光与色客体表现,牺牲了「形」,使形体溶于光由色彩构成来表现光 大都固守形体精确描述真实写实的情感揣摹光的层次来表达光线

色彩

纯粹、明亮的色彩运用多色,剔除阴影中惯用的黑色颜色并非物体固有,而是由物体反射出的色光,捕捉特定时间内所呈现之自然现象认识光影间相互反射之作用 运用多色,剔除阴影中惯用的黑色对「颜色并非物体所固有特性,而是物体反射出来之光线」有一定的认知,但早期仍以色调来表现外光的手法掌握环境条件、距离和周遭其他影响的颜色

线条

简短明了随意而杂乱 精练严谨力求完整

环境

持续性影响新发展 无主流形式 悉心研究自我揣摩结盟意识强烈成为画坛主流

社会运动

被拒绝于官办展览沙龙之外公开结盟诉之社会化 表现于官办美展中公开结盟诉之社会化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