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何家英的专访以“工笔”起头,但所谈并不限于此,因为何家英想要说的是一种绘画态度,一种对自然的理解,一种超越画种的生命感悟,它,意味深长……
记者:工笔画是中国最古老的画种之一,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作为我国当代工笔画的领军人物,您认为如今的工笔画该如何做好继承和发展?
何家英的天赋和秉性,使他对美与崇高的事物满怀挚爱。他想借助女性题材,表达他的审美理想。他想用艺术把多梦时节少女心灵深处那绚烂缤纷的幻境,把她们在一片纯情中流露的那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永驻人间,以此唤醒人们更加珍爱人世间美好的事物。他往往在痴迷状态中创作,在现实人物身上浓重地染上他的幻想、理想和美好期望。他在一笔一画、精雕细刻中充分抒发、倾吐、寄托对美的向往。所以有人称他的创作是“真与幻的交响”。
何家英:工笔画的发展经历过多次起伏,在没有出现文人画之前几乎都是工笔画,意笔是在唐代以后才在工笔的基础上分野出来的。到明代的时候,传统工笔画又式微了。新中国成立后,工笔画出现了回暖的征兆,建国60年以来便是工笔画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如今学工笔画的人非常多,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工笔画协会成立以来,到如今已举办过6届大展,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品。发展到今天,工笔画在创作观念、手法风格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这种工笔画的兴起不是以某一家为主流的,而是许多家并驾齐驱,所以这个工笔画时代的辉煌是一批人造就的,是一种压抑后的总爆发。
继承和发展是整个绘画过程中追求的两个方向,也可以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传统和创新在好的作品里总是共生共存的。
我非常看好现在工笔画创作前景。如今的工笔画创作受全球化的影响,借鉴了不少西方绘画手段的可取之处,加入了许多人文关怀来映照内心,表达自我的心性。当然,如今的工笔画也存在着模式化、雷同化的倾向,缺少一些具有内涵和高、精、尖的表现,这可能与中国画领域受着市场冲击的影响有关。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从写意转变到工笔人物写实绘画的,能否谈谈工笔和写意的关系?
何家英:我画写意的时候学的是黄胄和石齐的画法。我特别喜欢他们的作品。后来又学画了工笔。在工笔画上也有了点感受,觉得写意画的表现力不够完全表达出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又转攻工笔。
在我看来,工笔和写意都是手段。工笔可以描摹得比较深入细致,写意可以发挥得更加舒展随性。如果用文学打比方,工笔好像是大部头的章回体小说,严谨细微,最后表现出的是有质度和内涵的东西;写意则好像是诗歌和散文,随意闲适,最后表现出的是文人的品格和追求。
写意本身就是从工笔发展而来的,比如元代的写意画就很工整,不过在工笔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灵性和体悟。写意创作中难的是做到“松”和“格”。“松”是对笔墨上的要求,有灵气;“格”是对格调的把捏。格调是心性滋养出来的,只有知道养心才能达到高的画格。这一点理解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往往易于流俗。
我在工笔绘画上一直追求的是晋唐时候的精神和技法,在工笔上希望能追求创作更沧桑、宏伟的作品。其实我画写意也习惯打稿,人物造型也很严谨准确,但在同时也很难出偶然效果,少了特别生动的东西。所以我想在写意创作上追求一些更加松动、灵活的作品,突出一个“闲”字。
我承认绘画是需要天分的,有时候在创作时我会有“犹如神助”的感觉,但绘画更需要的还是真诚和努力。
记者:为什么您喜欢创作许多女性题材的作品?
何家英:女性代表了一种美。美的境界是凝聚了精神向往的,女性的纯洁是最可贵的,也是我内心的理想和追逐的彼岸。女性题材的创作最讲究的是韵味,画面的美与画面的漂亮是相似的,又是不一样的。过于漂亮的东西很可能反而会显得俗气,而美丽是一种有文化的韵味,是一种气质,可以是壮美,可以是秀美,可以是病态的美……我最喜欢的还是以忧伤为核心的美,因为我觉得纯洁加忧伤是最感人的,我最喜欢捕捉这样的形象。
代表作品《魂系马嵬》、《春城无处不飞花》、《酸葡萄》、《冥》、《桑露》、《山地》、《十九秋》等,出版有《何家英画集》、《何家英画集》、《当代实力派画家--何家英》、《名家手稿--何家英》、《当代国画大师代表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