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理论 > 雕塑基础知识

城市“雕塑”美学论纲提要(作者:陈云岗)

一、“城市雕塑美学”之提出

城市雕塑在中国,历史百年。与西方悠久名城历史不可比拟。中国历史短,资历浅。百年蹒跚中的前80年,成就累积贫寡!与西方城市空间中之广大遗存相较,几近空白。

城市雕塑,毋庸置疑。古希腊有、古罗马有、法国有、意大利有。独中国历史中无。

城市雕塑,顾名思义。既为“城市”雕塑,便不是宗教雕塑,不是寺庙雕塑,不是陵墓雕塑,不是丧葬雕塑,也不是民间手工雕塑,更非是雕砖、刻门之花边雕刻。乃是指存于城市广场街衢之间,路边花坛喷池之中,并广建于各类“市民”生活空间中之雕塑是也!在西方其历史近3000年中,真正是成就煌然!

然而中国上世纪初至今百年中,城雕姗姗泊来;但近30年前方获迅猛发展。随城市建设兴起而兴起,随经济波动而起伏。至如今,举国城镇乡县,城雕热情波及甚广!但成功与失败并存、精品与垃圾兼俱。如何控制热情并理性前进,乃当前中国城雕业者之首虑。

故此,当提出“城市雕塑美学”之论题,以期获得学人关注,并期望有识之士给予理论支持。

城雕历史在中国虽短,但在西方文化史中则已数千年。然未尝见有此专论行世。乃城雕领域之缺憾。

当前,则是给城雕美学提出理论定位的时候了,是提出建立“城市雕塑美学”的时候了。

我的主张是:没有观念,我们创立观念;没有范畴,我们设计范畴;没有主张,我们提出主张;没有既定内涵,我们概括内涵;没有前人之成说,我们现在说!总之,我们认为有必要系统、学术地说之。

二、城市雕塑美学之内容提要

(一)城市雕塑之规划美

城市雕塑存在之舞台,乃是其城市建筑格局所提供之空间。空间格局之美至关重要,将限定城市雕塑“安身立命”之优劣。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城市格局规划乃是前提。

国之历史不同,城之区位不同,城建历史不同,功能定位不同,其格局、其规划、其型制均必不同。

西方古城,当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其代表。连同其他时期欧洲众多城市之历史城建遗迹,首先是城市规划之美得以充分体现。建筑高度与疏密关系,张驰有道;街道宽窄与市区广场,尤如呼吸孔道,曲折畅通。不仅各类功能性建筑之间主次分明,而标志性建筑如塔楼、望柱、纪念碑柱、巨型雕塑等,各得其所,共同构筑出城市总体空间之跌宕关系。其城市平面、立面轮廓丰富多姿,尺度与递进关系符合不同城市中之重点建筑与配属建筑之间的空间逻辑,故诸多欧洲古城风格迥异,但规划匠心却处处可见。无论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因山因水、因河因海或是因战争、因商贸、因宗教等原因而建之城廓规模与风格样式,均有其建得其所之规划依据,无不凝聚着彼时彼地城市居民与行政当局的审美时尚和时代追求。正是对城市规划、布局之美的觉醒与自觉,方造就出欧洲城市雕塑持久发达之历史。

同样如此,中国古代城建历史辉煌!规划原则乃以皇权政治为纲。君臣尊卑分明。尤其国之都城但求方正威严,内城、皇城、外城,层层递进,壁垒森严。动静分区严格,行政、商贸互不相扰;政府、社区各居其位。街坊齐整、方向明确。形如棋盘,状如网格,充分体现出秩序、严密,以及整齐划一的城建理念。

故此,规划美乃为城市雕塑发展之先决!

(二)城市雕塑之空间构成美 

城市之空间构成乃随城市规划而生成。

空间本无垠,分割方有形。

如何在无为、无形之空间中,切割与占有空间,并将与某地城建理念诉求相一致的自然空间,通过被实体的建筑占据之后所“空”出、从而形成的符合各类居住要求与审美指向的真正的构成空间,乃是空间制造者之大任。

建筑是支配与切割空间之主体。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白”便是展示空间美感的舞台。二者互为轮廓,各具美感。建筑有序并具有节律美,其空间才具相应美。二者俱美(符合人类使用功能,以及能够满足审美需求之心理指向者),才具备城市雕塑美的前提与可能。

然而空间构成之美并不仅由建筑承担。智慧者乃将建筑、雕塑、标志通盘考量。共同作为支撑空间美大厦之基础。如古希腊之雅典卫城、如意大利之佛罗伦萨、如巴黎之凯旋门等等,均是人类城建史上之杰作。其城市空间美感,均由建筑、雕塑、标志体共同构造之。而其作者多为雕塑家即而又是建筑师,如古希腊之菲底亚斯、意大利之达芬奇

当今之世,高楼广厦,直接云霄,造型简洁,形如林立,乃为时尚。空间已被“条分缕析”之,已被充分几何化、简单化、单一化,其空间构成关系也日趋单调,于是打破其空间关系,丰富其视觉变化,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乃只好借助于雕塑。于是城市雕塑与建筑仿佛剪刀之双刃,互动剪裁空间之形状,当为二者最佳之关系。

于是,雕塑与建筑共建空间美感,应成为当今城市雕塑美学之圭臬,而不应是先有建筑,再插放雕塑式的现行性之补空方式。空间美感之逻辑法则应是雕塑与建筑共同遵守之法则,一切有关创造空间美感之方法,包括当今建筑理念与民众审美诉求、视觉美感及心理基础等所派生出的、使用空间与欣赏空间共同需要的诸多要素,均应成为城市雕塑与城市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三)城市雕塑人文精神之美

毫无疑问,城市雕塑与其他艺术品类一样,最终乃是人文精神之反映。无论其质材、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等如何多种多样,但无不体现出当下时尚与人文精神之取向。崇神的时代,便有神灵之造像;崇拜英雄之时代,便有英雄之造像;崇尚科学之时代,便有科学家之造像;崇尚自由之时代,便有体现自由精神之造像。总之,必体现其时代之精神。

城市雕塑人文精神之美,还将体现以下原则。

首先是历史文化与城市间既定之关系。一座城市因其地域、历史沿革、人文遗产、区域功能以及现代民众群落之独特性而成为既定之特征。其人文精神也必然与其他城市而相异。体现这种独特性,便是对该地人文精神予以认同与提炼之过程。故历史文化之源当为确立人文精神定位之基点。

二是未来城市发展与导向定位。城市雕塑具有鲜明之时代特色。一座城市某阶段之城建观念,无法背离其地域经济水平状况之优劣。经济基础不仅决定着其城建前景状态,更决定着某地其城雕建设者之心胸状态。其规模、材质、造型等无不被打上某地某城其“能否做到与做到何种程度”的时代烙印。

三是体现人类共同关注并向往的思想情怀与精神境界,同时力求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民众意志和人民普遍能够接受的审美样式的作品,应是城雕人文精神之美的重要内涵。同时,兼顾弘扬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共同体现。

(四)城雕之技术材质美

事实上,不仅城市雕塑,古往今来任何时代之雕塑品,其技术、材质美均是其“艺术美”的重要因素。古希腊之大理石雕刻、青铜塑像、古埃及之巨型石像、中国之彩陶、青铜器皿、金石兵器、雕刻玉器、乃至瓷器雕刻等等,无不首先具备材质与技术高度结合之美。其材质特性之选择与雕凿技术之精湛,是中外古代雕塑各具长久艺术魅力之前提保证。

材质运用随人类驾驭自然能力之深入而获取更大之自由;人类发现并认识材料,与人类技术水平进步密切相关。而达于对材料之征服,相应的工具手段之发展同样重要。二者(材料之被选择与对材料之应用)共同展示出人类在用多种物质材料进行雕刻时所追求的“技术之美”。

毫无疑问,石头与金属(青铜、黄金)是遗留下来雕塑中最为广见者。而西方城市雕塑之遗产中,石头同样为最普遍也最辉煌。历史所证明的是:人类在为建造城市而选择了最佳材料的同时,也逐步提高了使用这些材料的技术。正如人们对冶炼术技术性的提高,也统统表现在所创造出的合金元素复杂、加工工艺特殊、技术程度令人惊叹的雕塑作品之中一样。

当今之城市雕塑,其美学内涵,同样必不可少其材质与技术美之因素;其材质与技术也早已随科技水平提高而使其意义与所面临之问题,不再仅限于 “加工效果”之层面,更重要者是随观念之变,而导致出无限之丰富性来,构成了充分发挥材质——媒体可能性的无限空间。

城市雕塑的媒体正在变得复杂多样,不同的城市环境特色与文化定位,需要由不同的原材料及其相应的技术来实现之,但也有许多由现成品,如汽车轮胎、汽车车身以及完整的机器零件所构成的雕塑,本身即是具有技术与材质美的产品,它们的被集合,同样更加集中地体现出了雕塑作品的材料与技术之美。它们的形状、质地、颜色、表面肌理等物性特征,均体现出与时代共进着的工业水平。

其次,加工技术与设备因素,也是构成城雕技术美能否实现的重要内容,是材质与技术美能否得到展示的前提与保证。

目前的中国城雕界,不乏好的构思与创意,不乏世界一流的设计与方案,但唯在材质与技术层面大打折扣!经济的制约,导致了选材与加工技术的低水平制作。无论石刻、不锈钢、锻铜、铸铜等领域,大部分制作者,体现不出其应有的“技术美”。尤其大量曲阳石工的泛滥,制造出大量视觉污染之劣品。

(五)城市雕塑之公共环境美

城市雕塑,将其纳入公共艺术范畴者日众。说明人们对其类别定位,也日趋宽泛与明晰。既为公共环境之属,必要求其与环境之结合,符合融洽、谐和之美。

但建筑功能,千差万别,建筑样式也丰富异常,由此而构成之公共环境之场所、景观,同样如大千世界,不可胜计。然按其要旨,大约可提及如下:

首先是与环境空间相应之造型美。如前所述,空间之虚实乃空间与建筑之互建。雕塑立于其间,其体量、线条、形状、色彩也相和于区域空间之整体“画面”。空间中虚实节律、线面节奏,无论建筑与雕塑均须和谐建构,方可将环境与雕塑相融一体。使之成为不是可随意插入与拔走之物。

其次是与建筑之和谐美。雕塑乃公共环境艺术中之有机构成体。其与建筑所形成之视觉屏障,为公共环境中之形象主体。二者主要关系,全在于体量对比,线条变化、色彩区别、静动反差、尺度跌宕、明暗调节等实质性占有空间的造型对比之中,得以实现。二者(建筑与雕塑)互为空间画面构成之前提,不可或缺。故,雕塑与建筑之关系,乃公共环境关系中之主体。

三是,雕塑与公共环境之功能和谐美。公共环境,区域定性千差万别,如公园乃所有人之流连处,而医院则只是有病人员光顾处,儿童公园则是少年集中之地。不同区域定性之公共环境,自然需要相异功能的城市雕塑,城雕由此而变得丰富多彩。其总体也自然构成公共环境之功能美。空间广大者,以巨制张扬主题,空间亲和者,以亲密空间接触艺术。远观、近赏、抚摸、参与、攀爬等行为方式均可于不同功能之环境中得以实现。

(六)城市雕塑之时尚美

不容讳言,时尚性乃广大众生社会之集体无意识。人人深恶痛绝,人人则身处其中。正如空气、普遍到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却须臾不得离它。

时尚虽以流行方式存在,但也却力量巨大,时时汹涌于社会各个层面,推动并左右人们之审美倾向。

中国近20年来,实质上是在时尚中度过,无论是建筑与环境规划,无论是架上雕塑与城市雕塑,也无论是泊来还是自生,总多是时尚的随风舞者。

在此过程中,时尚之美俨然成为了当下审美群体之所逐对象。

20年前,城雕中抽象形态极为少见,而如今几乎完全相反。时尚之变,派生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雕面貌——具有明确象征寓意的抽象雕塑。中国雕塑家的创作才智,受到在时尚之变中而形成特定要求的城市决策官员们的规定与启发,多数已被改造或是塑造成为,能够很乖巧地、主动地适应时尚中的决策者们的口味,从而加入时尚者的大军,创作出时尚的城市雕塑。仅管这是充满各种滋味的成功。

时尚的潮流虽不以人意志而成为推波助澜的时尚动力。但时尚中的审美取向也仍能留在了具有时尚之美的作品中。

时尚美的特征即是时尚性。流行色、科技含量、引人注目、奇特新异等等,多多少少被吸纳进当下的城雕创作之中。而其中最为显著特点,即是标新立异。尺度之高、材质之贵、色彩之艳、占地之大,均为时尚心态所为。客观上也是当下中国城建领域时尚之表露,同时也的确为发展中国城雕事业创造出良好机遇。

时尚美具有人群的年龄特征。新一代决策者之文化背景与社会视野,是左右当下城雕中时尚美的主要角色。同时,与此属于同一年龄位置的雕塑家们,也是时尚美的实践者与应答者。二者人群结合的结果是,时尚于欧美的建筑与雕塑,很快便会及时地被克隆,或是变化后时尚于中国。

时尚美的理念是“现代感”。在符合基本的审美法则下,尽量体现出多方面的“现代特征”。如速度、变化、工艺复杂度、材质感等等。

综上所述,城雕美学尚少有论及。事实上,任何一件城雕作品的观众人次,都要多于任何一个大师作品展览会观众人次之总和!城雕的观众天下最多,而研讨其美学特征之学者,则少之又少。这是美术界、雕塑界、城市规划与建筑界,对城市雕塑的极大之漠视。

今日,拙成此文,以抛砖引玉,希望城市雕塑美学被天下人共同重视与研究之!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