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理论 > 雕塑基础知识

雕塑的语言与观念

  我谈谈看作品的感受,这个展览事隔八年,像抗日战争一样获得了伟大的胜利,第一届参加展览的不少人,现在都在各个美术学院担任雕塑系主任,已从当初的边缘进入了中心和主流。八年间的变化确实非常大,不光是画册变的豪华了。我总的感觉在第一届展览时的突破,是从材料上进行的一个突破。1992年的时候正是89现代艺术大展以后,经过一段沉寂,中国现代艺术开始通过一些国际性的展览走向世界,"新生代"画家在现代艺术展之后,表现出绘画的活力,而雕塑非常沉闷,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回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情。今年初我应英文网站"Chinese--art"罗伯特先生的要求做一个1979--1999中国雕塑的专题研究,我把这个展览作为90年代中国雕塑进入当代艺术的一个开场性的展览。当然93年隋建国展望他们五人的一个连续的展览也十分重要,有关那个展览的情况,《江苏画刊》当时做了很大篇幅的报道。也就是说雕塑界在当时仍处于当代艺术的边缘,那时的基本状态,就是学院里的教学和社会上的城雕,真正有独立意义的架上雕塑当时很少,或者说有一些但无法通过雕塑展览来展示,因为做雕塑展览很困难,特别是全国性的,它这种长距离的运输各方面都很困难。那时候理论家、评论家对雕塑关心也不够,我经常听到雕塑家对这方面的批评。现在回头看92年青年雕塑邀请展,我觉得最大的一点从材料寻求的一个突破口,原来我们学院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石膏和泥土的塑造,偶尔有一些石雕和木雕的课,到高年级的时候有一些实践,但是在那个展览中,金属材料的引入是一个普遍的现在,对第2回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我觉得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从材料到文化、甚至于观念,刚才展望认为这个展览比较有意思,爬上了墙头但是还没翻过去,而皮力也注意到有些东西不能称为观念,是一种概念,这里头涉及到一些东西,当然就展览的陈列看,这个展览馆还是小了一些,选的人和作品比较密集,已经放的很饱满了,主持人是有想法的,把作品做了一些调整和分类,其中象楼上这一部分我感觉到大众文化的意味很强烈,以前我们看李占洋的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述,现在看到这个方面越来越多了,刚才皮力提到向京瞿广慈,我觉得瞿广慈挺有特点的,作为中央美院的研究生,他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毕业后这几年的思想和作品的跨度都有不小的变化,在深圳的时候,做一个人在密封的玻璃箱里读报,现在把跳舞机和红也兵放在一起,和电视结合在一块,我觉得他完成的跨度非常大的。向京的变化我觉得有她的内在逻辑,她还是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关注,原来是古典主义的优雅的东西,现在看到她的作品,除了视觉上、色彩上的那种很舒服,她对那种黑白灰的关系,色彩的关系,具有绘画性的把握,这是一种修养,它不是一个雕塑本身的东西,但是她的作品,确实让我想到刘小东代表的"新生代"的东西,就是说对周围生活的一种局部真实的揭示,这是一种坦率。目前的绘画,特别是油画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整个二十世纪油画研讨会的基调是悲而不壮,伟而不大,比较低调,比较沉闷,靳尚谊先生到欧洲去看了一个很特别的雕塑展,觉得现在再谈油画没有很大的兴趣,那个雕塑展大家知道,是一个医生做的,做了很多人体标本,把标本的神经、血管系统都做得很好。绘画经过90年代初的活跃,该出国的出国,该进博物馆的进博物馆,该成为现代新贵成为现代新贵,一些曾经在现代艺术史上有意义的作品已经成为一种被复制的产品。如张晓刚就不得不为各种展览的邀请画大同小异的作品,而且他的作品最近也发现盗版,被别人复制。

  雕塑近年来显得很活跃,雕塑以前比绘画慢,但是在90年代初雕塑已经初步解决了材料的问题,好像用什么材料做雕塑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都可以用,当然具体的过程中的专业语言和技巧,还是一个课题,并没有解决的很好。但是现在油画试图从材料切入做一些新的探索,例如中央美院油画系设立了材料工作室,由张元老师主持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一个颠倒过来的现象。当然绘画受到限制,像最近陈丹青的展览,他的近期作品,用董其昌的画册或者中国古代的画册和西方的画册并置、再描绘一遍,把已经复制的印刷品再加以复制,再拍成照片,再印成画册,在这里,油画家做一个复制的复制,他在这里是表达极度的无聊,无意义,还是确确实实的江郎才尽,不知道怎么画了,走到一个绘画的尽头,成为一种困惑?但目前雕塑界涉及的问题,我觉得应该相对的深入一些,而不是非常笼统的,首先我们从这人展览来看是一种困惑,当然杭州展比青岛展的作品有很大进步,青岛的展览是在学院的毕业生伤口的基础上做的,有很多学院教学的要求,当时两位主持人(冯博一、皮力)说这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展览,看不到一种趋向或者说潮流化的东西,没有这么一个状态,但这也许就是一个现状,就是思想价值趣味比较分散,多样化。所以我想今天不管第三届、第四届什么时候,年龄瑞往下降,四十五岁虽然从人的整体寿命来看仍然可以说是青年,但从艺术上来说四十五岁不说似乎有些老了。展览还是要往下做,最好做成把握青年雕塑家代表一种潮流和动向,就更有一种价值了,这个展览中间的一些作品,还可以细分一下:一种是我们说的形式研究,它包括形式和语言,这类的东西学校里的老师能教一些,但是老师也在学,基本上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因为我们除了个别院校有一些金属工作室,总体来说我们的材料教学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我们说石膏也是一个材料,写实教育体系也可以作为一人材料去介入一个创作的过程,但是总体上说我闪的基础和内在的语言质量是比较粗糙的,这方面我想院校青年教师有这么一个责任去学习、去研究,这当然又是补课的问题。我们在九十年代初就提到这个问题,现代主义雕塑在中国要不要补课,我想这个过程在学院里面是必备的基本知识和结构框架。作为一个在社会上独立创作的艺术家,是不是把西方雕塑史都学一遍,都演变一遍,这好象没有强迫的必要,特别是我们这次展览有些作品,比如说《机关枪》这个作者,就不是科班出身,他只是进修了半年,他的作品,你说需不需要四到五年的本科写实的教育在里面?这种教育跟它的作品的创作有没有一种必然的关系?我觉得这个问题如果深问下去,可能会对现在的学院的这种写实教学体系的存在价值要打一个问号,也就是说未来的雕塑家的成长道路和方式,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也许很多业余的、非学院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进行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说,从事现代雕塑创作的青年雕塑家和他们的老师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和他的老师的老师也是相等的,甚至比他们还要前进一些,获得的信息更多一些。

  第二个问题就是说现代主义雕塑甚至说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在目前的美术学院雕塑的教学体制中,没有成为一个教学大纲中的必备内容,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做了一些尝试,引起我们的重视,但他们也是外聘的教授,自己的教师队伍还没有成长起来,目前中国的雕塑家,是自力更生依着这么一个精神在摸索。我提两 个问题晚上可以讨论,我们这个雕塑涉及到它含义,到底是像批评家易英提到的"力求明确在意义",还是追求含蓄的境界,一种欣赏中的一种感悟,我们所说的东方式的鉴赏感受?像瞿广慈的作品,涉及到大众文化的东西,它要求的是强烈、一步到位。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抽水马桶上有各种各样的瓷器图案、纹样、古代绘画,这样的东西是不是就是一种后现代?它的直率可能就是后现代的明白,但它是不是就是简单的?所以我上午谈起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头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坐便器,上边的中国文化符号,这个东西做的到位,第二个是更加深入地探讨它的内存的文化含义,这是一种博物馆艺术的想法,把它放到博物馆里,使它成为一种经典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作者应该赶紧申请专利,最好和陶瓷公司建立一个合作,把这东西作为一种新产品去批量生产,真正走向一种社会化的消费。同样朱尚熹的《井盖》系列,放在美术馆里面,是一个艺术作品,让你作一个文化的反思,这人太精英化了,我觉得不彻底,它带有一种古典的情节,就是仍然要有一种感动人、教育人的想法。我原来就建议他和某城市的公用事业管理局谈判,力求把这些城市的井盖都承包下来,用这种井盖去转换,这才是真正的大众化。雕塑积极地参与社会,雕塑家会不会变成另外一种形式上的社会呐喊者,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像李占洋的作品,我原来和他讨论过,如果把握住这种幽默和漫画的界限,他的东西很受欢迎,市场销路也非常好,具有一种敦煌经变那种通俗性的东西,从里头看到自己的生活,能够读出故事,这样雕塑家会不会变成一种温漫画家或者是连环画家,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雕塑作品上会不会变成一种宣传画?也许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切入生活、关注生活的方式。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