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史 > 艺术概论

游戏本体、观者参与和存在扩充——伽达默尔现代解释学的艺术真理观(作者:刘悦笛)

【内容提要】
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真理论上,作出了现代解释学的补充和创建。他通过对“共时性”的体验美学的批判,而导向“同时性”的审美理解活动,从而拓展真理到艺术领域。进

而,提出游戏本体及“意义的连续性”、观者参与及“对意义的期待”、绘画表现及“对存在的扩充”的命题,在本体、接受和存在三个维度,积极建构了解释学的艺术真理观。然而,他的解释学美学

仍未能根本解决两大悖论,即艺术自律和他律的悖论、非确定论和本质论的悖论。

【关键词】 艺术真理 共时性 同时性 游戏本体 观者参与 存在扩充

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有两条线索——“截然不同于旧解释学和传统美学”——就是“真理”和“时间”。[1] 在海德格尔“此在”真理论上,伽达默尔给予了艺术真理观以现代解释学的补充和创建。

(一)艺术真理观的历史溯源: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

当古希腊哲学从原始宗教的遮蔽中日渐彰显之时,包孕在历史整体内的艺术仍承袭着真与美、艺与技的浑然同一。自柏拉图伊始,真理被超拔为超感性的理式,艺术因与原型的隔离而遭致贬抑。这艺与

真的隔阂,随着鲍姆加通逻辑与审美之真的分殊,在康德批判哲学的界定中得以最终确立。界定即否定,康德断然阻绝了审美活动与逻辑思维、实践欲念的本然联系,美的艺术由此被彻底拒斥于真理界

域之外。与这种隔阂论平行,亚里斯多德奠基的艺与真统一论,中经法国古典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的发展,在谢林的艺真绝对同一观那里达及顶峰,并在黑格尔那里获得保守的发展。

海德格尔既立足于古希腊艺与真浑整状态观,又站在“艺术—真理”隔阂论和统一论的历史交汇点上。他首倡“此在”真理并将之自行置入艺术,实现了艺术真理观的根本转向。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处,

正是海德格尔艺术沉思的起点。艺与真的亲合性虽为后者所继承,但认识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论却被他所抛弃。同时,海德格尔建构的基本存在论的本体论,力图将康德由传统存在论的“知识论转向”

重新颠倒过来,使源自康德的主观美学彻底丧失了存在的根基。进而,他又发现尼采的独特意义——权利意志是“柏拉图主义的反转” 2——它将可感知的、生命的和变异的世界上升到存在者之列,而

把那些超感性的真理观翻踏于地,从而昭示出一种全新真理观的萌芽。因而,海德格尔追溯古希腊词Aletheia“显—隐”同体发生之“去蔽”原意,并发见艺术的“世界—大地”或“澄明—遮蔽”的原

始争执与真理具有同构性。而最终认定,艺术就是“存在者在其存在中的开启,亦即真理之发生(Geschehnis)”。3 海德格尔这种存在真理论、反传统真理局限、艺术与真理同构论深刻影响了伽达默

尔的艺术真理观。

伽达默尔首先洞见出康德时代以降艺术与真理割裂的原由,他称之为“美的外观”与“实践真理”的对峙。这种对真理本然参与艺术活动的忽视,是由于“自然科学认识模式的主宰”导致的对其它“认

识可能性的非议”。4因而,就只能在的认知概念和科学真实下,去测定认识的真理性,从而挟迫着审美特性仅局限在审美外观之内。具体到美学自身,席勒的美学转折将趣味先验论化为绝对命令,康德

则赋予了这种趣味判断以普遍有效性的要求。这种思想转向的合法化,把道德自律的“方法前提”最终内化为趣味“内容前提”,5自律化的艺术因此与真理绝缘。而在伽达默尔看来,艺术本身就存在着

真理性的要求,它既不同于科学的甚至是感性的认识,也不同于道德上的理性认识,乃至有异于一切概念认识,艺术也是“一种传导真理的认识”。6伽达默尔就是要在更广阔的“精神科学”领域来透视

艺术,使艺术突破仅囿于审美经验的藩篱,使真理打破仅限在科学理性的巢臼,从而让双方得以开放性地相互延展。

(二)真理向艺术领域的拓展:从体验“共时性”到理解“同时性”。

对康德所导致的主体性美学批判,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出发点。康德将“天才”概念与趣味立于同一基础,其后继者则把它发展为更广泛的生命“体验”概念。而这类体验论美学,就是建基在康德的美

同真、善隔绝基础上,这正是所谓“审美区分”的结果。

“审美区别”就是“对审美意向事物和一切非审美特性的分辨。”7 它要求审美经验仅仅专注于真正的作品本身(即抽象出的“审美质量”本身),同时撇开作品赖以生存的“理解条件”,抽离掉作品

本然内含着的目的、功能、内容意义等非审美要素。康德化的体验美学就要求着这种区分的实现,反之,审美区分恰恰定义了“共时性”(Simultaneitat)的审美意识自身。在审美意识中,“共时性”将

一切使作品有效的历史性维度都过滤掉,从而把遗留因素提升到“同时存在”(Zugleichsein)的层面。8这也就是将抽象出的审美质量压扁为平面化的并存,摒弃使作品获得意义的一切宗教或世俗的功

能,并相应地略去审美体验中对象的差异。这样,艺术作品就被孤立出原本的生命关联和文化语境,审美意识也滤析掉了历史性条件,而保留且并置着空间化的审美质量。

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正是通过批判这种“共时性”体验美学而导出的,其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他拓展出审美意识的抽象仅囿于创作的局限,指出审美观照也是一种“抽象”。而且,这

种抽象具有理解的前结构,观照正是由其“预先假定”所引导的“表达性阅读”,它“始终是一种视为……的解释”。9进而,伽达默尔认定审美观照中“意义性对阅读外观”占居“主导性”地位。10这

种对艺术的“意义性表现”的触及,表明审美观照有着意义解释的根本内涵,而并非象体验“共时性”那样对意义无情析离。最终,观照要归结在艺术“理解”活动,而该理解内在具有不确定性,“对

意义性事物的关联……的不确定性就成了理解。”11伽达默尔发见,由于时空变迁,理解不可避免地具有游移性和随机性,传统解释学对作者原意的固守因而被消解,历史性也必然要求废除体验所导致

的“绝对准确性”。

由此导出,艺术真理的本质规定,一方面既不在于把作品抽拔出现实根基的审美孤立主义——文本要与各种文化语境内的众多理解相遇合、与各式历史情境里的多元接受相融合,方能得以实现。另一方

面,艺术真理又不在于审美经验抽象的主观心理主义——因为对艺术的理解不是“共时性”审美意识的并置,而立足于现在、并与过去和未来作着“同时性”的积极对话。实际上,艺术真理就在于这主

客相互消融着的理解活动中,“艺术的万神庙并不是一个向纯粹审美意识呈现出来的永恒的现在……而是某个历史地累积和会聚着的精神活动”,12这正是理解“同时性”的本质规定或“节日”的时间

结构。

所谓“同时性”(Gleichzeitigkeit)就是“某个向我们表现出来的在起源上又是如此遥远的独特事物,在其表现中赢得了完满的现在性。”13显然,同时性与“共时性”的时间平面化相反,它是在“

完满的现在性”中吸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时三维。一方面,作为艺术本体时间的节日,要在不断的“演变和复现”中获得其存在,这是因为现在总是由过去而来才流向未来。另一方面,节日又要在

“不断自我更新”中创造其形式,这是由于过去又是现在内的过去,并指向着崭新的未来。所以,在“现在、回忆和展望的时间经验中”,人们不仅认识到节日的时间经验其实就是“庆祝的进行”,14

而且在节日贯通当时全部时间的里,“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始终作着“一场活跃的对话”。15而艺术真理就获得于这完满的同时在艺术上的特殊“逗留”,历时的时间三维并非相互脱节,而是共铸

出一种“属己的时间”,使每个艺术瞬间都获得存在意义的充实和实现。所以,在艺术本体里,“现在所存在的”也就是“艺术游戏中表现出的……以及永久地属真实的”,16理解“同时性”在根本上

是与持久真实或存在真理连通着。最终,通过同时性的理解活动,艺术所建立的原初世界与变化着的理解世界得以相互交融,正是解释学的宇宙消融着它们的罅隙。

(三)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观的发展

伽达默尔以历史开放性的途径、从历史接受的变动角度,推导出同时性的艺术理解活动,倡导审美融入文化的“审美无区别”,从而将真理拓展到艺术领域。进而,又在本体、接受和存在三个维度,对

艺术真理观作出了现代解释学的发展。

(1)本体之真:游戏本体及“意义的连续性”。透过解释学的视角,伽达默尔将艺术真理导向“文本—自身”的双向理解活动:主体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还可以“理解自身”,而且是“在他者中理解自

身”。17而这“他者”,就是伽达默尔的“游戏”,也就是海德格尔的“艺术”。海德格尔首先发见“艺术作品—艺术家”相互规定的循环链条,但他只视它们为导向本源性“艺术”的通道。而伽达默

尔直接由“游戏”入手这循环锁链:一方面,艺术家成其自身是因为他投入到游戏当中;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也就是游戏向创造物的转化形式。这“游戏”既独立于主体的意识,又外在于客观的物性;

它既不在于“主体性的自为存在”,又不允许主体“象对待对象那样去对待游戏”。18而是,游戏主动地去触动主体并使他卷入其中,主体因“被玩”而忘却自己;同时,主体向游戏的归复让游戏被动

接受他,从而使游戏不断更新而表现自身。如此而来,主客双方都消融在游戏本身的一体化之中,都内化成游戏本体的积极驱动力,使游戏“成其自身”又“更新自身”,从而达到本体真实的境界。
其实,游戏本身又是“一种意义整体”19或“意义的连续性,这就是观者生活于其中的固有世界的真理。”20这是因为,众多艺术理解最终要瓦解在意义的连续性内,亦即要在“此在的连续性中废除”

“体验的非连续性和确定性。”21艺术真理就存在这意义整体或连续体中,它超越出个体(创作者或接受者)的体验,而表征为一般体验本质方式的经验整体。它拒绝体验所导致的非连续性,拒绝化为

个别体验而对普遍意义加以疏离。伽达默尔将这种意义整合称为通过“特殊性”而发生的“废除—生成的活动”,22亦即废除断裂化体验和生成意义整体的活动。艺术就是这样的“真理”的动态发生,

它是通过特殊性而揭示出“特殊的东西和真理的显现”。 23因而,艺术真理就落归在存在栖居的完整和丰溢的世界,它本然具有着回归感性特殊的本源性质,而并不在于那些所谓超感性的普遍性。

(2)接受之真:观者参与及“对意义的期待”。游戏不仅是存在真理的“自我表现”,而且在接受维度上还是“对……的表现”。24这是因为,“对于观者来说,并在观者中,游戏才进行着”,艺术真

理也由游戏者过渡到了“观者所表现的意义整体之上”。25而且,“艺术作品—艺术—艺术家”的三方结构(海德格尔)也被缩简在“游戏—观者”的两极关联里。伽达默尔认为,游戏必将在主体的理

解活动中实现其意义,观照为游戏带来了“整体性”。 面对要求并期待“兑现”的艺术作品,能动的观者用生活积累和真实感受灌注于其中,积极主动地提供着自己的回答。这样,在观照中“游戏才赢

得了其完整的意义”,26恢复了由游戏者和观者共构的游戏整体。同时,又“把观者存在的整体交还给了观者”,27使观者藉意义连续性的体悟,把自身融汇进意义的整体内。可见,游戏通过表现与观

者“对话”,使得观者“忘却自我”而投注入游戏内。如此而来,观者的敞开必然使游戏的封闭性消失,本体真理最终要在接受真实里获得实现。

而且,在对游戏意义的整合中,观者具有着“对意义的期待”。28具有先在理解结构的观者,必然对艺术做出不同的预期和希望,而这期待的差异也就决定了接受的变动性和多元性。相应的,艺术真理

也就始终立于“一种可能性的未来视野中”,“立于期望背后”而允许“期望过量的未来的非确定性。”29然而,期待的未来性之根源,并不在于接受者的主观变化,而在于“作品自身的存在可能性”

。30所以,“观照的进行……要理解为虚构进入到了此在本身中,”31 使得游戏作为意义整体能反复被表现,并能反复在其意义中被理解。由此出发,伽达默尔才推导出一系列等式:“由游戏者所表现

的东西”(创造者的“虚构”)=“由观者所见出的东西”(接受者的“虚构”)=游戏“塑造活动和行为本身”。32由于这三者归根在“此在本身”是相同的,因而艺术表现、审美接受和艺术活动都

是向真实存在的复归,它们的同一性也是“审美无区别”的另层涵义。

同时,观者真理的获得,必然要在历史变迁里被赋予时间性维度。观者积极参与其认同体而全面地介入审美特性,但并不是稳定重复的静态接受。观者会随时随地而变化,相应的审美特性自然会随着观

者而变。因而,观者不仅是不同的使游戏得以整合,而且也“看到”了不同的内容意义。而艺术真理,无疑就是在时间和情形变迁中、在观者接受的历史差异内,如此不同地表现出的艺术作品的“同一

性”。

(3)存在之真:绘画表现及“对存在的扩充”。毋庸置疑,伽达默尔的任何艺术真实最终都归结于此在真理,它凸现在艺术“自我表现”而带来的存在活性里,绘画则是该表现的具体形式。伽达默尔一

反“原型是摹本的本源”之传统绘画观,而倒置性地认为是原型通过摹本达到了表现,这种表现要比摹本多的许多。33因为,原型只有通过绘画才能具有“一种自主的真实”,34使“所表现的”事物回

归到无限的生命世界和特殊的存在领域,并随着“所是的”而完全存在。艺术作为“一种存在过程”,正是要解除日常经验的观照局限,导引人们回复到“存在之为存在”的无限丰满和变动不居的经验

世界,让“存在走向了富有意义的可见的显现。”35由此,所表现事物的经验也就“给存在带来了一种形象性的扩充”。36相应地,对艺术作品的“再认识的快感”,也并非所熟悉的东西的再现,而是

“见出了比只是熟悉的东西更多的东西。”37这样,接受者才能在“本质上”把握所熟悉的东西,也就是在存在层面上把握意义整体。同时,受理解环境和语境变化的制约,对艺术的理解必然具有偶然

性和变异性。正因为艺术意义的经验是流动发展的,所以绘画原型才会不断随之而“扩充”其自身的存在。

最终,伽达默尔认定只有“语言”才是存在的模式,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真理的意义就包孕在语言中。这不仅因为理解对象和活动本身都具有语言性,而且正是语言构成了“对话”,使人类在经

验世界的语言性中实现自身。进一步,“诗意的言说”也就成了伽达默尔艺术真理观的更切近的根源。“诗的语言是通过整体上解除习惯的词语及其用法来发现的。……诗不是理念,而是一种能再次激

起无限生命的精神……而是为我们打开一个神和人类的世界。”38只有诗意的言说,才能“指称和保证”“诉说的‘真理’”,39才能废除现实经验的禁锢和打破日常用语的局限,从而生成着存在之真

理,整合着意义之连续。

(四)简要评析。

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对西方美学史作出了建设性发展。首先,他悖反了自康德以降、渐居主导的主观美学传统,洞见出该传统所造成的艺术与真理绝缘的阙失,在海德格尔之后继续将存在真理拓展

入艺术界域。伽达默尔不仅把真理范围扩大到整个精神科学范围,而且又提出“游戏”、“意义的连续性”、“对存在的扩充”等重要思想,具体实现了艺术与真理的深层遇合。其次,伽达默尔的独特

贡献更在于提出——观者主动参与艺术真理。综观西方美学和文论史,其发展可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专门研究作者(浪漫主义和十九世纪);专注于文本(新批评派);近年来明显把注意力转向

读者。”40而由“文本”研究转向“读者”研究的中介桥梁,就是伽达默尔的观者参与理论。伽达默尔对欣赏者积极参与的重视,打破了作品文本固有意义的幻想,而将美学深到入更为广阔的接受世界

。同时,伽达默尔接受的“非确定性”,“对意义的期待”等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其后的接受美学。再次,伽达默尔将艺术真理归结在艺术理解活动,以游戏本体去消融游戏者、观者、游戏行为三者的

区分,试图建构一种游离出主客二分模式的艺术哲学。伽达默尔既反对那种固守作品原意的“客观主义”,又不同于过分推崇变异和非确定的“主观相对主义”,而提出一种具有折衷意味的解释学原则

。但他对理解不确定性的过分强调,也带有不可避免的相对主义色彩,对此赫什虽已有所洞见却走向了客观主义的道路。41

纵然,伽达默尔美学具有很强的建设性,但是在其博大精深的解释学体系内,仍然有着“两大悖论”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其一,艺术自律与他律的悖论。一方面,伽达默尔反对(康德建基的)将审美视

为抽象、割裂艺术与外部语境和文化生命的关联的做法,而主张以“审美无区别”来消解艺术和真理的阈限,完全打通艺术整体与完整存在的全然联系。但另一方面,他又未根本放弃艺术的自律性,对

于“游戏活动的安排和设计自身”42仍注重有加,这种对艺术纯粹品格和自为特质的追求,在其存在扩充论中更有些许的神秘色彩。如此而来,在语言根基上日常语言与诗化语言的分殊,在精神科学领

域内文化与艺术的相互拓展,两方必定形成悖论,这反映出伽达默尔思想的某种不彻底性。其二,非确定论与本质论的悖论。一方面,伽达默尔注重理解的差异性、变动性和非确定性,以消解传统解释

学对愿意的绝对遵从。同时,又淡化海德格尔艺术建基历史作用,在艺术理解活动中置嵌入历史性和非确定性维度。而另一方面,论述绘画的存在活性时,伽达默尔却采取了与之相反的本质主义的路线

,他甚至借古典思想将“绘画的独特内涵本体论”“规定为原型的流射”。43虽然,伽达默尔是在存在论上谈及本体的,但是他对非确定的追寻和对本体的追溯,无疑又形成了思想的悖论,这也并未得

到理想的解决。

其实,艺术真理是个多维结构和动态系统。罗曼· 茵格尔顿就曾分析艺术真实的多义性:(Ⅰ)表现对象与现实之间相互符合;(Ⅱ)巧妙地表现艺术家的观念;(Ⅲ)忠实性;(Ⅳ)内在的统一性。

44然而,伽达默尔却全然掘弃了原本同摹本相合的真实,而导向表现摹本自身的存在真实;他放弃与创作者观念性符合的真实,而囿于文本与鉴赏者的互动、接受者对存在真理的整合;他拒绝艺术形式

的内在统一性,而彻底掀翻审美区别的基石,归旨在连续意义的整体真理,这显然有着挂一漏万之嫌。同时,伽达默尔虽将艺术真理拓展到了读者的广阔界域,但是在“创作——本体——接受”之真的

动态系统里,仅囿于本体与接受真实的封闭体及其互动,而忽略了真理系统的全体性和流动性。而且,接受者虽恢复了游戏整体,但是却将意义内容最终都归结在接受者主体中,他“把文本引入到对话

里来”“文本的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即是解释着所给的含义”,45这就使解释学意义的落脚点归于主观唯心的方面。此外,艺术真理的语言论根基的问题,也遭致哈贝马斯等社会性理的质疑,指出语言

只是现实的部分而非全部(还有工作和权利等因素),46这种囊括一切的语言模式的确有些过分。总之,正如真理就有着相对性,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也是有得有失,这也激励着人们继续探索其思想

深义,从而更加完善对艺术真理的的理解。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