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史 > 西方美术史

古罗马的雕刻与绘画-罗马美术史(2)

古羅馬所留下的遺跡不僅表現在雕塑及繪畫方面,而且表現在其他裝飾和實用領域。古羅馬藝術以折衷主義為特色,其他文明的藝術,如埃及和希臘的藝術,它們的階段和風格界定都很清楚分明;古羅馬藝術則不然,當時的羅馬文明對外來文化具有調和及汲取的能力,因而為其風格的多樣性以及混合性提供了共存的可能。

  在整個羅馬歷史進程中,羅馬文明初期的伊特魯里亞人與希臘語地區和埃及亞歷山大地區,對羅馬藝術有著最直接、最明顯的影響。對於羅馬人本身的審美觀,羅馬共和國著名演說家和政治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是這樣評價的:「羅馬人的審美是以希臘人的審美情趣、技藝修養、優美典雅為特點,並與他們自身傳統的實用觀點相結合。」西塞羅的評價不僅符合共和國末期官方的美學觀點,也是直至西元三世紀,在基督教和西方其他教義為美學提供新的觀點之前所有羅馬學者對美的共同認識。

古羅馬的雕刻

  從西元前二世紀起,羅馬藝術開始從伊特魯里亞文明脫穎而出形成自己的特色。隨著肖像、浮雕,以及至少是繪畫藝術的發展,雕塑成為這些特色得以展示的主要領域。美學現實主義和歷史題材,兩者同時發展被認為是羅馬人最突出的貢獻。

  古羅馬的雕刻藝術是在伊特魯里亞和古希臘後期的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羅馬早先似乎沒有自己的雕刻家,在共和時期早期,羅馬的統治者聘請伊特魯里亞工匠為他們塑造天神朱彼特﹝Jupiter﹞神像,安放在卡比托山﹝Capitoline Hill,有人稱首都山﹞的神廟裏。後來隨著東征西討,羅馬人把希臘以及其他地區的許多雕刻作品當成戰利品運回羅馬,也把各個民族、特別是希臘的雕刻家召到羅馬,為他們複製和創作雕刻品。


演說者


  到了共和時期後期,有很多希臘雕刻原作已經失傳,只有羅馬的仿製品留傳於世。截至目前,已發現真正屬於共和時期的作品,最早的一件是創作於西元前一世紀的《演說者》﹝Arringatore﹞。

演說者
﹝Arringatore﹞
西元前一世紀

青銅,280 公分高,在伊特拉士坎南方出土

國立考古博物館,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古羅馬的雕像雖然受到古希臘後期的影響而表現理想化,不過仍以追求完美為創作原則,於是出現了現實性很強的肖像雕刻和敘事性雕刻。因此在表現寫實的方式、掌握情緒的表現、以及對細節表現的誇張與強調等方面都有許多創新,而且形象豐富;特別是對於帝王的雕像,不僅刻畫出他們的個性,又保有理想化的呈現方式,因而成羅馬英雄主義和進取精神的象徵。

  當時古羅馬貴族在親人死後,有把死者的面貌用臘翻製成面模的風俗,平時放在家中的祭堂裏,遇到重要慶典或舉行宗教儀式時,就把蠟像請出由家人捧奉著參加這些活動。從這點來看,羅馬肖像雕刻的寫實性是十分切確的。


古斯都雕像


  進入帝國時期時,即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西元前 23 年 ~ 西元 17 年在位﹞時代,肖像雕刻更是達到最高峰,尤其是帝王雕像不僅非常精美,而且整個神態姿勢都被塑成像神一般。譬如《古斯都雕像》〔Augustus of Primaporta〕,除了根據本人面貌而塑之外,胸甲上飾滿寓意性的浮雕。他手執權杖,似乎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征服四方;加上腳邊的小愛神,更凸顯出皇帝的高大與威嚴。後人把這種將皇帝神化的雕像以及場面恢宏的浮雕合在一起稱為「奧古斯都風格」。

奧古斯都雕像
﹝Augustus of Primaporta﹞
西元前 20 年

大理石,200 公分高

梵諦崗博物館,梵諦崗﹝Vatican﹞

  到了哈德良﹝Hadrian,西元117 ~ 138 年在位﹞皇帝時,由於他酷愛希臘藝術,羅馬帝國因此到處立起希臘風格的雕像。在這同一時期,土葬逐步流行起來,石棺也因需求而出現,這些石棺上面雕刻著浮雕人物和植物紋樣,成為一種新的雕刻形式。


馬可奧里略騎馬像


  帝國再傳到馬可奧里略皇帝﹝Marcus Aurelius,西元 161 ~ 180 年在位﹞執政時期,肖像雕刻更注重內心的刻畫,因此被稱作「情緒雕像」。我們看到《馬可奧里略騎馬像》﹝Equestrian Statue of Marcus Aurelius﹞,其臉部表現出內省和沉思,似乎帶有憂鬱的傷感。

馬可奧里略騎馬像
﹝Equestrian Statue of Marcus Aurelius﹞
西元 175 年

青銅

卡皮托利諾博物館,羅馬﹝Rome﹞,義大利

  古羅馬的重要的雕刻藝術除了肖像之外,還有浮雕。浮雕被廣泛用於建築裝飾上,譬如住宅、宮殿、會堂、生活器具、鑄幣等都經常用棕櫚葉、茅莨葉、花、果實、和人物故事的浮雕圖案裝飾。

  羅馬的統治者們為了炫耀他們侵略戰爭的勝利,往往要修建一些獨立的紀念性建築物,最常見的是凱旋門和紀念柱。建築物上通常都裝飾有大量浮雕作品,譬如在君士坦丁凱旋門﹝Arch of Constantine﹞與圖雷真凱旋柱﹝Column of Trajan﹞上面。


君士坦丁凱旋門


  君士坦丁凱旋門裏裏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一些紀念性建築,如圖拉真廣場﹝Forum of Trajan﹞建築上的橫飾帶、哈德良廣場﹝Hadrian's Forum﹞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馬克?奧爾略皇帝﹝Marcus Aurelius﹞ 紀念碑上的八塊鑲板,拆除過來的。因此它上面保存的是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君士坦丁凱旋門的浮雕
﹝Bas-relief on the Arch of Constantine﹞
西元 313 年

高 21 公尺,面闊 25.7 公尺,進深 7.4 公尺

羅馬﹝Rome﹞,義大利

 


圖雷真凱旋柱


  圖雷真凱旋柱位於羅馬奎利那爾山﹝Quirinal Hill﹞邊的圖雷真廣場﹝Trajan's Forum ﹞,為羅馬帝國皇帝圖雷真﹝Trajan﹞所立,以紀念西元 101 年對達契亞人﹝Dacians﹞的戰爭勝利。該柱由大馬士革建築師阿波羅朵拉﹝Apollodorus of Damascus﹞建造,於西元 113 年落成,以柱身精美浮雕而聞名。

  圖雷真凱旋柱週邊裝飾有螺旋形浮雕帶,從出征前的宗教儀式、皇帝的訓示,兩支軍隊的作戰,直到圖雷真率部凱旋,幾乎所有戰爭中的重要情節都被一一表現了出來。更值得稱道的是,浮雕在刻劃人物的容貌、民族特點、服飾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歷史真實性,使之也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的藝術品。

圖雷真凱旋柱
Column of Trajan
西元 113 年

阿波羅多羅斯(Apollodorus)之作品

大理石浮雕圓柱,總高 38 公尺

圖雷真廣場,羅馬﹝Rome﹞,義大利

 

 

古羅馬的繪畫

  西元 79 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把義大利古城龐貝〔Pompeii〕以及鄰近的幾個城鎮覆蓋掉,直到十八世紀考古學家才陸續把它們挖掘出來。由於熔漿的覆蓋,把當時建築裡的許多古羅馬時期的壁畫保存下來。因此古羅馬的繪畫就根據這些壁畫遺跡稱為龐貝風格〔Pompeian Styles〕,並分成四種風格。


龐貝第一種風格ca. 2nd century ~ 80 BC


  龐貝第一種風格〔或稱磚石結構式,Masonry Style〕普遍流行於西元前二世紀羅馬帝國時期的地中海世界。當時壁畫不僅盛行於公共建築,同時也流行於民居建築。這種風格實際上是從希臘傳來的一種裝飾形式,它吸收了西元前五、六世紀「勻砌式」牆體建築技術,用彩色灰粉摹繪出用這種技術砌成的牆基部分凸出的地方。牆壁的主體為大平板,上方邊飾為較小的石塊排列式樣,有時用列柱飾增加牆面的節奏感。色彩面貌是利用不同顏色和不同品質的大理石壁畫形式來表現。這種將所有牆面畫成昂貴的大理石,是仿效宮殿特有的豪華裝飾作風。目前在龐貝的薩路斯蒂奧宅〔Sallustio house〕的寬敞中庭中和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的莫奈之屋〔Samnite House〕裏,還看得到這種風格的遺跡。

莫奈之屋
﹝Samnite House﹞
約西元前第二世紀末

龐貝第一種繪畫風格

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義大利

薩路斯蒂奧宅,龐貝〔Pompeii〕,義大利

 


龐貝第二種風格ca. 1st century BC


  龐貝第二種風格〔稱建築結構式,Architectural Style〕形成於西元前 80 年。它的根源,一是從希臘化時期羅馬戲劇演出中,模擬真實場景的舞台佈景;二是在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前一世紀之間的一種浮華的建築式樣。這種風格的特色是在室內牆面上應用透視法則畫上建築結構,造成牆壁那邊還有空間的錯覺,而產生室內空間擴大的效果,換言之是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創造三度空間的視覺效果。鄰近那不勒斯〔Naples〕的一個小鎮伯斯科雷阿萊〔Boscoreale〕有一座希尼斯特別墅 ﹝Villa of P. Fannius Synistor﹞,其中的壁畫,現在重組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希尼斯特別墅
﹝Villa of P. Fannius Synistor﹞

西元前 40 ~ 30 年

龐貝第二種繪畫風格,原址為伯斯科雷阿萊〔Boscoreale,鄰近那不勒斯〕,義大利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龐貝市郊的別墅以富麗的建築和裝潢著稱。例如秘儀莊﹝Villa of Mysteries﹞,就以一個帶壁龕圖案的基座而顯得氣勢不凡。莊名來自莊內的一幅大型畫《酒神節的神秘膜拜儀式》〔Dionysiac Mystery Cult〕,這幅畫不只是莊中最知名的畫作,也是第二種風格中最好的壁畫之一。畫中人物如真人般大小,位於祕儀莊最重要的一個接待廳牆上。畫作非常獨特罕見,其來源及主題歷來被無數人探討過。從前大家都認為這幅大型畫是仿古希臘人之作,但是今天多數人都已接受這幅畫是完成於西元前一世紀羅馬時代的原作的說法,它細膩地描繪出一名少女正在接受神祕的戴奧尼索斯教的發蒙儀式。

酒神節的神秘膜拜儀式
﹝Dionysiac Mystery Cult﹞
約西元前 50 年

龐貝第二種繪畫風格

秘儀莊,龐貝〔Pompeii〕,義大利

 


龐貝第三種風格ca. 20 ~ 10 BC


  龐貝第三種風格〔亦稱裝璜式,Ornamental Style〕與浮華的以假亂真的第二風格相反,是一種遵循奧古斯都時期古典式學院風格特點的裝飾式樣。它還原了牆壁以作為環抱一個封閉空間的普通平面的本來面目。這種風格主要是用單色水平和垂直的線條畫出精緻的建築裝飾圖框,將每一片牆面分成三個圖框,每個圖框中央畫了一幅畫,有如透過牆壁打開了一扇窗戶通向一個想像的世界。這些畫多為神話、宗教或田園題材的風景和人物。牆面的上方仍然保留著第二風格時期以假亂真的建築結構裝飾。

  位於龐貝的路克雷西歐?弗羅東之屋﹝House of Marcus Lucretius Fronto﹞是這種風格最成熟和複雜的例子。它用拉長的燭台取代了繪畫的柱子,牆上面的部分,則畫上其他的建築物,並擺上物品,如祭品。

路克雷西歐?弗羅東之屋
﹝House of Marcus Lucretius Fronto﹞
約西元 50 年

龐貝第三種繪畫風格,原址為龐貝〔Pompeii〕,義大利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龐貝第四種風格ca. 60 ~ 63 AD


  龐貝第四種風格〔亦稱複雜式,Intricate Style〕流行於克勞地亞斯皇帝﹝Claudius﹞和尼祿皇帝﹝Nero﹞時代,是在第二、第三種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多種裝飾類型、充分表現羅馬藝術廣泛性的特點;在用色方面比較鮮明,加上光影技法表現,因此充滿生氣的色彩對比。這種風格的另一特色是畫上舞台佈景,並且演上一齣戲劇;同時也出現了日常生活和神話相關題材,如對流浪漢的描寫,以及對神話和神明的嘲諷。

龐貝第四種風格
Pompeian 4th style
西元 62 ~ 68 年

維提之屋〔House of Vetii〕,龐貝,義大利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